chōngěr

充耳


拼音chōng ěr
注音ㄔㄨㄥ ㄦˇ

充耳

词语解释

充耳[ chōng ěr ]

⒈  塞住耳朵。

⒉  指声音充满耳朵。

⒊  古代挂在冠冕两旁的饰物,下垂及耳,可以塞耳避听。也叫“瑱”。

引证解释

⒈  塞住耳朵。

《诗·邶风·旄丘》:“叔兮伯兮,褎如充耳。”
郑玄 笺:“充耳,塞耳也。言 卫 之诸臣,颜色褎然,如见塞耳,无闻知也。”
《荀子·礼论》:“充耳而设瑱。”
清 钱谦益 《吴士熙授承德郎制》:“昔 有宋 青溪 盗发,比疆连壤,褎如充耳。”

⒉  指声音充满耳朵。

许地山 《七宝池上底乡思》:“你岂不闻这里有等等妙音充耳;岂不见这里有等等庄严宝相?”

⒊  古代挂在冠冕两旁的饰物,下垂及耳,可以塞耳避听。也叫“瑱”。

《诗·卫风·淇奥》:“有匪君子,充耳琇莹。”
毛 传:“充耳谓之瑱;琇莹,美石也。天子玉瑱,诸侯以石。”
清 王夫之 《诗经稗疏·小雅》:“充耳者,瑱也,冕之饰也。”

国语辞典

充耳[ chōng ěr ]

⒈  塞住耳朵。

《诗经·邶风·旄丘》:「叔兮伯兮,褎如充耳。」
《荀子·礼论》:「充耳而设瑱。」

⒉  古冠冕旁的瑱玉,因其下垂及耳,故称为「充耳」。

《诗经·卫风·淇奥》:「有匪君子,充耳琇莹,会弁如星。」

分字解释


※ "充耳"的意思解释、充耳是什么意思由诗文集汉语词典查词提供。

造句


1.你怎能对老师苦口婆心的劝导充耳不闻呢?

2.这里袁伯珍只装作充耳不闻,一面出了告示,按户收起捐来。

3.4名妇女坐在碎片堆上,阻扰铲车的前进,铲车越来越靠近,但这些妇女充耳不闻,以静默的方式对抗,执法人员惟有婉言相劝。

4.他对来自于媒体的批评充耳不闻。

5., 没有“每事问”的精神,看一切都司空见惯,即使问题找上门来、摆到面前,也会充耳不闻,见怪不怪,使思想工作陷入被动。

6.麦克唐纳没有预见到公众对阴道超声波检查这一规定的强烈反应,这似乎多少反映了他的"充耳不闻"及对细节的忽视。

7.两人将聊天演变成斗嘴,也许是太投入,斗木獬却充耳不闻,只是巨细无遗地仔细察看现场每个角落。

8.他对你的意见都充耳不闻,能算是尊重你吗?

9.他对师长的劝告一概充耳不闻,不知该拿他怎么办。

10.他常自作主张地留下它所喜欢的东西。而对那些不尽如人意的事情充耳不闻。